王朗对于汉室的感情虽然不算深厚,但也是当代大儒,在经学和儒学造诣上甚至不输大儒郑玄和卢植。

甚至他还一手开创了《王学》。

所以他的骨子里,多少也带有些腐儒的意味,只不过是不太浓重罢了。

之后虽然投靠曹魏,但说到底那时大家谁也不比谁高贵。

也正因如此,才能在后世被加工过的演绎作品中,成为武侯诸葛孔明的对手,与他彼此辩驳。

他之所以呛马日磾那一嗓子,单纯是看不惯他明明投靠了诸侯,但还借着朝廷名义为自己牟利的样子。

至少他现在还是大汉臣子,自然是有资格看不起马日磾的。

最为重要的是。

王朗他只会做一个优秀的太守和大儒,却压根不会做一个合格的诸侯!

他从来就没想过将自己的情报网分散出去,从而达到可以掌控每一个诸侯动态的目标。

袁耀来的消息他都是从自己的百姓口中得知的。

因此他压根就不知道袁耀已经把少帝接回了寿春这件事!

不然他有极大可能会直接大开城门让袁耀接手整个会稽郡。

所以......

就在这三人的互相的误解和信息差的作用下,一个美妙的大误会就这么轻易地产生了:

一个真正的汉室忠臣在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拒绝了或许是此生最后一次为汉室效忠的机会。

一个向现实妥协的汉室忠臣错失了寻找到在这个礼乐崩坏的社会中为数不多的知己的机会。

一个还算尊重汉室,但还是在展望天下的枭雄失去了一个小小的证明自己也是汉室忠臣的机会。

但是在三人都不知道这个误会的情况下。

悲壮嘱托完副将的王朗不再理会马日磾,而是转向袁耀说道:

“你若是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袁耀挑了挑眉,但还是实诚道:

“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朗不屑地笑了笑,显然是对袁耀这种明明都被拆穿,还要扯天子虎皮的行为感到很是看不起。

虽说现在因为整个会稽的兵马都不算充足,王朗不得不在这里和袁耀费一些口舌。

不然他早就出兵剿灭这群乱臣贼子了。。

当然,他其实对袁耀不甚了解。

第一印象的来源全是袁耀那个名为路中捍鬼的老爹袁长水。

所以,这便足够让现在还自诩为汉室忠臣的他自然不会惯着袁耀。

他知道袁耀恐怕不会被他几句话说动,也就不再顾及文人风骨,而是回怼道:

“我也是奉陛下之命镇守会稽,你若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届时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袁耀看自己的话被文绉绉地改编了一顿之后又还了回来,心里也知道王朗是定然要顽抗到底。

仔细回忆了一下后世里的名场面,袁耀也向前一步,笑了笑道:

“我原以为王方伯作为汉朝重臣,来到我两军阵前,必有高论,却没想到王方伯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王朗听到粗鄙之语四个字,感觉心神猛然震颤。

他一个大儒,从小到大都被人称为文人的典范,又何时受到过这种委屈?

但袁耀此番话却还颇有文人对弈的味道。

碍于儒生的礼数,王朗还只能点点头“嗯”了一声,以表示对袁耀说的话的尊重。

但他还是忍不住说道:

“不是你在城下吵嚷着让我上城一叙吗?”

袁耀感受着身旁马日磾忽然转过头来看向他的眼神,忽然意识到事实好像的确如此。

所以为了避免尴尬,袁耀又一次拱手道:

“王方伯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本章已完 m.3qdu.com